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 省能建築: 一棟建築物於設計時,能以最少購買商用能源,並能滿足其加熱和空調之需求。
(註)以經濟上實際燃料節約名詞而言,此建築物應以最小的全部壽命週期成本來建造和使用。
2. 節約能源: 以具體的行為,確保有限能源資源最有效之利用。如能源節省,合理使用能源,以他種能源代替;例如以太陽能、風力及地熱等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3. 能源節省: 由能源之供應者和使用者採取措施來限制能源損耗。包括間接的如絕熱,直接的如廢熱之使用或氣體燃燒,或是組織的如改變輸送方式等之措施。
4. 合理使用能源: 消費者以最適合實現經濟目標的方法來利用能源,並考慮社會、政治、財政、環境等之限制。
5. 絕熱: 使用低熱傳之物質於建築物、鍋爐、蒸汽和熱水管路和熱水槽。來防止熱量散失和廢棄。
(註)絕熱同樣也可應用於冷凍系統防止冷氣之損失。
6. K值(熱傳導性): 測量絕熱物質傳送熱量之能力(防止熱傳送);以單位面積單位厚度之材料板,於單位時間板之兩側溫度差板之熱傳導量。k=W/mK
7. U值(熱傳透率): 測量建築物的結構元件(由磚組立牆、絕熱物、空室、屋頂之瓦、木頭)來傳送(或者隔絕)之熱量,是從建築物之一側空氣流過結構元件並從他側流出之熱量,以每單位面積單位時間兩側溫差之傳熱量U=W/m2K
(註1)屋頂,牆等之U值,為度量某獨立建築物之熱特性。
(註2)某些國家之R值(熱阻),於數學上是U值的倒數。但是在決定材料之內側和外側之表面溫度,最好以測量絕熱的單位來計量:R=m2K/W。
8. 入射熱增益: 建築物從太陽輻射和其他之內在或外在的熱源所得之總熱量和(如燈光,居住者),非由建築物安裝之加熱系統而來,入射熱增益有時稱為「自由熱」。
(註1)如果建築物之溫度控制系統於設計時,考慮到此附屬熱增益,則有助於燃料之節省。
9. 能源回收: 完成一個特定的程序之後所留下仍然可資利用的能源之回收,可應用於同一程序或其他程序。
10. 廢熱回收: 在某一特定程序而未消耗於此程序中,且仍可開發利用之熱源的收集與利用。
11. 熱交換器: 一種設備,用來將一流動流體之熱量傳遞至另一流體,在兩物質之間不容許任何有直接的接觸。熱交換器可能預備做為連續的熱傳遞(復熱式熱交換器);或者可能預備做為間歇的熱傳遞(再生式熱交換器)。
12. 熱泵: 自低度熱源(冷側),如地下水,地面水、土壤、室外空氣、通風空氣,傳熱至工作流體,再應用高級能,如機械能,昇高溫度或增加工作流體之含熱量,再釋放熱能以供利用(熱側)之裝置。
13. 輻射量(輻射通量密度): 單位時間照射在單位面積上之太陽能,其單位為W/m2或J/m2Sec(註)某段時間內太陽輻射之總量稱為照射量或日射量;然而以輻射量一詞較為正確,此一名詞意指特定的時段使用之時間單位應加註明。通常使用的時間單位是小時、日或月。
14. 放射率: 實際物體表面所放射輻射量,與同溫黑體輻射量之比。放射率因波長而異。
15. 放射能力(放射量): 在特定溫度與環境下,單位面積的總放射功率。
16. 吸收率(吸收因數): 表面吸收的輻射量與全部入射輻射量之比。吸收率因波長而異。
17. 透射率(穿透因數): 物體透射之輻量與全部入射輻射量之比值。透射率因波長而異。
18. 反射率(反射因數): 反射能量佔全部入射輻射量之百分比。反射率因波長而異。
19 溫室效應: 太陽輻射穿過如玻璃等之容許短波透射而長波(如紅外線)不易透射之材料,照射於物體表面後,由於物體放射之長波不易再透出,致使該空間溫度升高之效應。
20. 太陽能建築物: 依據當地氣候情況的建築物設計,能藉此設計收集、貯存,以及分配照射在建築物上的能量。使用方法有透明與不透明牆壁的配合,建築物側的熱質量與自然循環的利用(被動系統)。
21. 太陽能加熱系統: 利用太陽能收集器將照射在建築上的部份太陽能傳送到熱交換器中的媒體上,熱能因而被收集起來,並以傳統的加熱系統分配(主動系統)。
22. 太陽能熱水: 收集太陽能並以此一能量加熱或預熱用水的系統,主要用途是供家庭熱水使用(家庭熱水)。
23. 太陽光電池(太陽電池): 利用光電效應能將太陽輻射直接轉變成電力的裝置。在光電效應中,由輻射產生的電流載波因內部電場的驅動,而在外迴電路中流動。